——解读青海省西宁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之路中国绿色时报12月3日报道(记者李松龄通讯员范玉芹赵永贵)品西宁,宁静而有内涵。渴望绿色的西宁人,60年一心覆绿,改变了风吹满天沙的旧貌,把西宁打造成有山有水、有林有景、有文化有内涵的森林之城。读西宁,大气不失婉约。
走进西宁,南北两山层林尽染,绿色山脉从城区延伸至郊县;城中公园星罗棋布,江南秀色随处可见。城市呈现出一幅城在林中、人在画中的美景。西宁,用行动打破偏见,用执著换来梦圆。通过治山、治水、治城,绿色版图不断扩张。
在继收获国家园林城市、全国绿化模范城市、中国人居环境范例等国字号荣誉后,西宁再次交上了一份精彩的答卷,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的加冕,打破了人们对西部高原城市缺林少绿的传统偏见,在青藏高原建起了一座森林城。攻坚克难,进军南北两山构建生态屏障西宁荣获国家森林城市,意外,也不意外。
意外,因西宁自然条件恶劣,干旱、高寒等不利因素众多,导致种活一棵树,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。不意外,因西宁坚持生态优先的城市发展理念,把造林绿化作为一场持久战,一代接着一代干。
显然,西宁今天的绿色成就,不是一朝一夕的成果,而是西宁几代人共同努力换来的。从不毛之地变身为满目葱茏的南北两山,就是最好的证明。南北两山曾是包围西宁城区的两座荒山,因常年黄土裸露、寸草不生,让西宁百姓饱受风沙之苦。有言,唇亡齿寒。
改善西宁城市生态,首要任务是治理两山。1989年,青海省委、省政府作出战略决策,启动了南北山绿化工程。省长挂帅指挥长,直接督导两山造林绿化。号令之下,西宁全城出动,进军荒山。
通过整合各方力量,荒山绿化推行责任分区,宜林地划分成块,直接交由省级部门单位实施。为了有效推进两山绿化工程开展,省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:参与两山绿化的单位和个人可享有林地权属,建设项目可享受减税和造林育苗补助,可减免林用水、电费及其他费用,部门可调整其他经费用于造林绿化。在省委、省政府的高位推动下,南北两山人潮涌动,义务植树的身影随处可见。
许多单位为了完成好造林绿化这一规定动作,专门成立了绿化部门,下拨专项资金、安排专人负责,保证高质量完成绿化任务。通过攻坚,南北两山的面貌悄然改变。在此激励下,2005年,西宁顺势而上,加大改造力度,开启了新一轮荒山造林工程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工程。
这一次,西宁作为主导,吹响了第二次进军荒山号角。再次进军荒山,西宁总结经验,将高标准工程造林作为主导。通过借助专业队伍力量,围攻两山难啃的硬骨头,保证任务进程和造林成效。
在很多人看来,南北两山实现全部绿化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因为西宁平均海拔2300米,高原造林成活率相对要低,加之高寒、干旱等恶劣条件,使之难上加难。为了给西宁百姓创造一个天蓝、地绿、山清、水秀的宜居环境,西宁迎难而上,不断探索、总结、实践,最终形成了一套适用于高原造林的成功模式。解决干旱缺水的关键难题,西宁将造林工程与水、电、路等配套设施实行同步规划,在开展造林绿化前,实行水利先行,修建泵站、蓄水池和输水管道,引水上山;解决高原高寒的核心问题,西宁加大科研投入,积极与科研院校与单位合作,选育出一批抗寒、抗旱的优良树种。
攻破层层难关,西宁造林成活率大幅提升。25年的时间,南北两山共完成造林绿化21万亩,基本消灭荒山荒地,彻底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。
2014年,专业机构对两山森林资源价值评估的结果显示:两山森林覆盖率达75%,森林蓄积量达15.5万立方米,市区常住人口每人可分享南北两山森林面积112平方米;与造林绿化前相比,森林生态服务价值提高了10倍,年滞尘量提高7.2倍,年水土流失减少8.6倍,年固碳量提高17.37倍,年释放氧气提高17.4倍,涵养水源能力相当于一个小型水库的库容这一连串数字,是对几代绿化南北两山人最大的嘉奖。如今,南北两山已成为西宁的宝贵财富,也成为西宁人的骄傲。为了延续南北两山的绿化精神,2014年,青海省再次作出决策要再造一个南北山,27万亩城区通向三大县城主要通道两侧的宜林荒山,要进行全面绿化。同时,将南北两山打造成一个集生态保护、生态休闲、生态科普及森林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环城国家级生态公园,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南北两山的绿化成果。
从不毛之地到青山如黛,西宁攻坚克难,实现了南北两山的生态逆袭,彻底扭转了西宁风吹沙飞无鸟影,下雨泥石落西宁的历史。西宁的底色实现了从黄色到绿色的转变。生态保护,编织森林网络打造生态格局只有细细品味西宁,才会发现西宁的绿色惊喜不止南北两山。西宁注重细节的打造,从城区公园到郊县村庄,从街边小路到城市通道,西宁的绿色风景无处不在;西宁更注重格局的构建,通过开展精品工程,打造点、线、面相连的城市森林网络,大生态格局逐步显现。
公园和村庄是西宁打造的亮点。了解西宁的人都知道,西宁城市不大,但公园不少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,对走进大自然的渴望越来越强烈。
为了提升城市品位、满足市民的需求,西宁加大力度优化城市空间,合理布局公园绿地。不仅将5个市级公园进行了园林景观的全面提升,而且从2011年开始,西宁在公园分布较少的城区进行主题公园建设。如今,以再现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为主的9座主题公园,已全部建成开放。
不仅如此,西宁街边的小游园、公共绿地更是随处可见。近年来,西宁城区新增园林绿地面积1500亩,西宁市民的幸福指数也随之升高。
不论清晨还是傍晚,去公园散步、健身已成为市民的生活习惯。城区移步一景,村庄风景独好。结合新农村建设,村庄绿化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。房前、屋后,小路、山冈,能种树的地方,都能看见绿色。
在不少村庄的道路两旁,建起了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式绿化,每当花季,在绿树和鲜花的装点下,村庄生态之美显露无遗。据统计,西宁已有278个村庄开展了新农村绿化工程。有树、有花的居住环境已不再是城区小区的专利。通道绿化是西宁连接城乡的脉络。
或步行城中小径,或驱车行至高速,通道两旁总少不了移动的风景线。打造绿色通道,成为西宁连接城乡的新途径、展示形象的新窗口。
以机场高速沿线绿化为例,西宁按照森林之彩、森林之韵、森林之源、森林之水的四大主题,开展了高起点、高标准、高投入的机场高速沿线景观绿化建设工程。通过开展生态移民,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区域建成了一条绵延32公里的绿色生态廊道,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不论在高速公路,还是在国道、省道及城市街道,都是西宁打造绿化带的重点。
特别是2013年,西宁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,提出了山边、路边、河边、田边的四边绿化工程。西宁计划利用3年时间,在通往郊县的道路两旁、河流两侧以及第一山脊线内,完成造林绿化任务10万亩。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一目标,各区(县)整合各方资金,积极推行林苗一体化的新模式,在各区(县)的共同努力下,造林任务提前一年全部完成。
如今,借助遥感影像可以清楚地看到,西宁生态廊道纵横交错,构建起西宁森林城市网络的骨架,一个被绿色包围的城市立体、生动起来。区域绿化是西宁保障生态安全的根基。
以湟中、湟源和大通三县为主体,以天保、退耕、三北等林业生态工程为重点,西宁积极争取项目建设,在宜林荒地开展高标准造林,提高林草植被覆盖度,有效遏制水土流失,维护生态系统稳定。有重要水源地的大通县,以保护好水源地生态安全为重点,积极打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仅2014年,全县完成人工涵养林栽植3000多亩,为水源地筑起了一道新的生态屏障;国土面积最小的湟源县,以努力打造湟水河上游生态建设重点县为目标,开展了大范围的高标准造林,并在弃耕地和荒山上,建起了一个大型苗圃,实现了绿富双收;厚积薄发的湟中县,通过追赶实现了新超越,在县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,将全县财政收入的一半资金,投入到造林绿化之中,全县绿化数量与质量实现双提升。三箭齐发,为西宁构建大生态格局注入了原动力。通过森林网络的构建,西宁由内而外地散发着绿色的气息。
绿富兼收,保障资源安全引领百姓致富改善生态环境,西宁攻守结合。通过发展产业,在带动农民致富的同时,推动林业建设;通过完善法规、创新机制,保障森林资源安全。
近年来,西宁始终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,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方针,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西宁地区实际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,初步形成以苗木花卉、中藏药种植、森林旅游和多种经营相结合的林业产业格局。苗木产业是西宁林业产业结构调整、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。通过政府引导、典型示范、工程带动,苗木产业逐步发展壮大,形成了辐射青、藏、甘、宁等地区的苗木集散中心。
特别是通过创森推广的林苗一体模式,在增绿的同时,带动一批林农走上了致富路。依托退耕还林和林改等生态工程,西宁林下经济发展红火。
林业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林药、林菌、林果等模式得到广泛推广。如今,以树莓种植和加工为主的林果生产已初具规模,以大黄、藏木香、当归为主的中藏药种植基地建成,以养殖梅花鹿、生态鸡为主的养殖业在各地兴起。林下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。
充分挖掘自然资源,西宁森林旅游业风生水起。以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为旅游景观线,通过举办杜鹃花旅游节、六月六花儿会等活动,吸引人们走进自然、亲近自然;通过开展冬季滑雪、林果采摘等多种形式,助推自驾游、徒步游、体验游等新型模式的兴起。
随着森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,西宁找寻到了一条林产品增值、林业增效的新路子。在产业推动林业建设发展的同时,西宁也深刻地认识到,资源保护与造林绿化同等重要。
为了守护好来之不易的造林成果,西宁更加注重森林资源的保护。通过完善地方性法规,生态建设管理走上法制轨道。
西宁先后制定颁布了《西宁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》《西宁市林业管理条例》《西宁南北山绿化条例》《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建设管理办法》等规章制度,有效地构建了林业地方法制体系。通过划定生态红线,将林地纳入生态保护范围。西宁严格控制征占用林地项目的审批,对审批占用的林地,积极开展补造工作,确保占补平衡,实现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。
通过创新防治机制,保障森林资源的安全。提高有害生物防控、监测预警、检疫御灾、应急防控能力,西宁病虫害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大幅下降;通过不断强化森林防火责任、创新森林防火工作机制和加大防火宣传、督导及检查力度,有效落实了各项防扑火措施,实现了森林火灾发生次数、火灾过火面积和受害面积三下降;通过完善森林资源管护体系、林业信息管理体系、林政执法监察体系三大体系,西宁深入开展资源保护专项行动,严厉打击乱砍滥伐、乱采滥挖、乱捕滥猎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,使生态建设成果得到有效保护。不论是通过产业发动社会参与绿化,还是创新机制保障资源安全,都是西宁现代林业建设中的闪光点。
攻守之间,西宁的绿色愈发浓烈、生命更加旺盛。挖掘内涵,建设生态文化彰显高原特色文化,是一座城市的灵魂,也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。在打造森林城市中,推动文化繁荣无疑是展现西宁魅力、助力生态建设的核心。
西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,孕育了古朴的河湟文化,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。如何把生态文化与高原文化相融和?西宁通过打造文化景观、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,大力弘扬文化,让城市更具内涵、发展更有力量。打造文化景区,展现文化魅力。
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,西宁依托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,深入挖掘高原生态文化,随着北山烟雨、石峡清风、文峰耸翠、河湟烟雨等主题公园的建成,西宁古八景以新形式再现高原古城的文化内涵。举办文化活动,弘扬文化精神。市级公园的免费开放,让市民充分享受到了林业生态建设的成果,通过举办郁金香、海棠、牡丹、菊花、盆景艺术展等丰富多彩的园事花事活动,扩大了展示城市精神文化的窗口。
闲暇休憩的人们在观花赏绿之时,深深感受到园林文化的内涵和韵味。通过大力实施市花丁香种植项目,在城区公园、道路、广场、街头绿地、庭院单位等绿地,营造了丁香满城、花香四溢的园林景观,使之成为这座高原古城的象征。开展教育活动,科普文化理念。西宁先后建成科普教育基地23家,涉及生态、科技、教育、农业、旅游、文化等各个领域。
同时,在城市公园建立科普知识馆、科普宣传栏、科普标识牌等设施和场所。通过结合爱鸟周、植树节、环境日、科技月等活动,坚持开展生态保护宣传,有效地提升了市民生态保护意识。
提倡义务植树,增强植树意识。西宁将义务植树工作与林业重点工程、通道绿化、新农村建设相结合,组织开展警民共建、军民共建及市民义务植树、城市绿地认建、认养、认管等活动,建立义务植树登记卡和跟踪制度,使全民义务植树走上了基地化、科学化、规范化、法制化的发展轨道。截至目前,全市累计共建义务植树基地203个。保护古树名木,传承文化遗产。
经过普查,西宁已认定古树名木188株。2008年,西宁出台《西宁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》,对全市所有古树名木进行了建档、挂牌,并签定保护管理责任书,落实了管护责任。
每年,责任单位都对古树实施修剪、专项施肥、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复壮。目前,西宁市古树名木管理规范、档案齐全、保护措施到位,古树名木保护率达100%。用文化凝聚力量,让生态融入生活。
借助文化这一无形力量,西宁城市发展的活力一一激发。西宁务林人认为,国家森林城市虽已创建成功,但是西宁还将延续创建时的精神和动力,继续推进现代林业建设,努力把西宁建成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生态之城、宜居之城和幸福之城。
本文关键词:高原,起舞,西宁,演绎,绿色,精彩,—,解读,wellbet手机官方登录
本文来源:wellbet手机官方登录-www.grademydaycare.com